800小说网 > 草原人文集 > 科尔沁部东迁

科尔沁部东迁

800小说网 www.800xs.la,最快更新草原人文集 !

    科尔沁部始祖哈布图?哈撒尔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二弟,,也速该次子,生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卒于1226年。他从少年时代起辅佐成吉思汗,为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大蒙古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哈撒尔以“神箭”著称“勇力善射”、“矢无虚发、应弦而倒”有“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五百步”之说。成吉思汗曾说:“有哈撒尔之射,有别里古台之力,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后来,蒙古文献均称哈布图?哈撒尔,即射箭好手哈撒尔。哈撒尔是蒙古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一员猛将,成吉思汗不可多得的谋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蒙古高原的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即今鄂嫩河)畔聚会,铁木真被一致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开始了蒙古史上的新纪元。成吉思汗称帝前,曾在其帐殿周围设立一支卫队,哈撒尔为兀勒都赤(指挥者),负责斡耳朵(大汗营帐)的警卫和监督的重任,成为大汗的佩刀保卫者、勇猛的扈从、得力的助手。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加强和扩大“怯薜”制度,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即科尔沁护卫军。“科尔沁”一词源于鲜卑语,意为带弓箭的侍卫。科尔沁军事机构为“怯薜”执事之一,从各“千户”、“万户”中精选年轻力壮、武术高强、箭法出众者组成二千人的“科尔沁”连同“各千户内选拣得宿卫八千人”共同组成一万人的亲军。科尔沁这个军事机构,平时是负责护卫“帅帐”的卫队,战时为冲锋陷阵的主力。

    15世纪初,哈布图?哈撒尔后裔在分封领地上游牧生息,繁衍壮大。明初开始西迁南扩,明中叶其主力迁移至嫩江和辽河流域游牧,从此这一带草原称之为科尔沁草原。从此“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演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哈布图?哈撒尔后裔所属部在频繁迁徙、不断分化过程中派生出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阿鲁科尔沁、茂明安、四子王、乌拉特、和硕特、阿拉善等分支。清初施行盟旗建置,这些部分别归哲里木盟、昭乌达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等管辖。新中国成立后,科尔沁及其分支,沿袭旧称,依然存在于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青海等省和自治区行政区划建置中。

    哈布图?哈撒尔及其后裔科尔沁蒙古族的历史活动和他们创造的文化,是全体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人们通过研究哈撒尔及其后裔所属科尔沁部,便可窥视到蒙古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

    科尔沁部在阿岱、阿鲁台统率下迁入嫩江流域。阿岱、阿鲁台一个是全蒙古大汗,一个是太师,统帅科尔沁、兀良哈联军进攻卫拉特,还击明军都,但他们不能推动兀良哈南迁,不能统率东迁。率领科尔沁十万部众东迁的只能是科尔沁人自已,如此浩大的迁徙,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驱使的。科尔沁是一个大部族,十万科尔沁人东迁,在洪熙年间一次完成也当然是不可能的。

    张尔田在蒙古源流笺证中认为,科尔沁部的迁徙时间与察哈尔部南迁时间接近,也就是在明朝嘉靖初期,即16世纪30年代以后。

    至于科尔沁诸部向南迁徙的历史原因,在目前找到的史料上虽然沒有明确记载,但从当时蒙古政治形势来看,与兀良哈万户叛乱有一定联系。蒙古达延汗死后不久,博迪汗将直属察哈尔部政治中心由克鲁伦河流域迁移到漠南呼和德尔苏地方。而原兀良哈万户的封建主们趁机在漠北发动了叛乱。到1524年到又波及到漠南地方。当时兀良哈万户的驻牧地与科尔沁诸部落游牧地的鄂嫩河流域相邻。因此,科尔沁诸部落及內喀尔喀五部封建主们为了逃避兀良哈部的威胁,陆续迁移到呼伦贝尔、嫩江流域以及明朝辽东旁边的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

    清代的蒙古王公表传称:”明洪熙年间科尔沁为卫拉特所破,避居嫩江,以同族有阿鲁科尔沁,号嫩科尔沁。”

    皇朝藩部要略、蒙古遊牧記、圣武记等书大体延续这种说法。其中张穆又說:”洪熙间蒙古臣阿鲁台为瓦刺所破,其酋奎猛克塔斯哈喇依兀良哈,因同族有阿鲁科尔沁,故号嫩科尔沁。科尔沁诸部落以明史考之,尽阿鲁台后裔。当仁宗登基之初,阿鲁台数败于瓦刺,部曲离散,率其部属,东走兀良哈,驻牧辽塞,正与科尔沁部为瓦刺所破走避嫩江时间相符。”据布特哈纪略和黑龙江志稿等地方史志记载:”正统12年,卫拉特强盛,以兵侵三卫。朵颜、泰宁皆不支,乞降,惟福余卫长奎猛克率所部走嫩江,掠其地。”

    17世紀初,長城內外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1616年,女真贵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严重威胁着科尔沁以及”阿鲁蒙古”诸部。在此之前,科尔沁部者儿得(者格尔德)、恍惚太(翁古台)、土门儿(图美)等首领驻牧于开原、铁岭西北边外,通过新安关和庆云堡,经常和明朝进行互市贸易。他们以马、貂皮、羊皮、狐皮、狗皮、鹿皮、人參、水獭、蜂蜜、蘑菇等土畜产品來换取明朝的银两、绢缎、布料、桦子、官锅等日常生活用品,並按规定的折算办法和互市日期同明朝进行直接交流。1587-1588年间,科尔沁部向西南发展的趋势受到扎鲁特等部封建主的阻止,转而向开原东北边外海西女真诸部居住的混同江口一帶扩展,一时控制了叶赫、乌拉等部。

    从很多史料来看,科尔沁东迁的重要的统率人奎蒙克?塔斯哈喇。

    关于奎蒙克的活动在历史文献和历史著作中是不乏其例的。明实录载:“北虏虎喇哈赤及魁猛磕、打来孙,欲假道东夷内侵,不遂”文中魁猛磕即奎蒙克。打来孙即达延汗长孙博迪汗之长子,史称“达赉逊库登汗”足可证明他们是同时期人。达赉逊库登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即大汗位。由此可证明奎蒙克确系明嘉靖年间人。

    哈布图?哈撒尔十一世孙锡古苏台巴图尔最先摔部到达嫩江流域(1438年左右与其弟兀鲁黑墨尔根来到嫩江流域的),锡古苏台在1453年被也先杀害,十二世孙齐王孛罗乃被卫拉特所俘,被人救回故地后,他与其弟孛罗特诺颜一度居于斡难河流域;到十三世孙图美尼?雅哈齐时方统领了科尔沁各部;到哈布图?哈撒尔十四世孙奎蒙克、巴衮、布尔海兄弟三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开始,才分出嫩科尔沁和阿鲁科尔沁以及他们所辖的8个部。奎蒙克?塔斯哈喇就成为嫩科尔沁部始祖。

    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部东迁的时代背景。要回朔到达赉逊之父博迪汗时代。

    在博迪汗统治时期,驻牧在不儿罕山奉命世代为黄金家族守护凌寝的兀良哈万户封建主发动了叛乱。

    兀良哈封建主不按规定向大汗缴纳贡献、赋税,还骚扰和袭击大汗各部驻地。博迪汗决定讨伐兀良哈,对此,蒙古左右翼各部一致赞同联合出兵,终使兀良哈人放下武器投降。为了永久铲除兀良哈人的叛乱,博迪汗不仅撤销了兀良哈的万户建制,还把兀良哈部众分给蒙古各部充作奴隶。就在这前后,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封建主阿勒坦汗(明代汉族史籍称俺答汗)势力日益强大。不仅把蒙古右翼诸部置于自已控制之下,并进攻卫拉特,占领青海。在博迪汗讨伐兀良哈时,他又率右翼三个万户参战。从而使右翼势力进一步东进,于是渐渐不听从全蒙大汗博迪汗节制。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博迪汗病殂,长子达赉逊继汗位,倍受右翼阿勒坦汗军事威胁。达赉逊汗为避免与阿勒坦汗发生冲突影响蒙古政局,他抱着‘收复三卫夷属’的目的于嘉靖二十六年六月(1547年)从宣府塞外率部十万众东迁。越过兴安岭,居住在辽东塞外兀良哈人的领地。当达赉逊汗率察哈尔万户、内喀尔喀万户进入辽东时,右翼土默特万户、水谢布万户和鄂尔多斯万户的部分势力也纷纷东迁进入兀良哈地区。从联姻到占领牧地。因而三卫地区也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当喀尔喀万户扎鲁特、巴岳特和弘吉剌特三部进入福余卫地区,福余卫再次迁徙,其中一部分迁到了兀剌江(又称混同江,即发源于长白山的第二松花江——原注)畔。

    面对蒙古左右翼大规模向东推进的新形势,作为蒙古大汗的支持者科尔沁部首领奎蒙克也抱着支持、辅佐达赉逊库登汗“收复夷属“的目的随同东迁。

    达赉逊库登汗深知哈萨尔在成吉思汗时代就在汗廷中占有显赫地位,参与汗廷的重大决策。哈萨尔的后裔曾多次在蒙古正统大汗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因此,成吉思汗后裔一直对他们很尊重,在达延汗重新划分领地时,就保留了科尔沁兀鲁思,使之同六个万户并立于蒙古。所以他也欢迎奎蒙克率部东进,维护汗廷。蒙古右翼势力也很清楚科尔沁部的实力。就在这之前,翁牛特部封建主毛里孩,曾以重兵去嫩江流域扩张势力,当即被诺颜孛罗特击败并杀死。从此,嫩江流域直到辽河畔,便成了嫩科尔沁驻牧地。

    明成化五年(1469年),孛鲁乃齐王为卫拉特部斡失贴木尔所败,徙至卜刺罕卫(泰宁卫北,今绰尔河、雅鲁河流域)。15世纪中期,兀良哈三卫蒙古人,西迁到明长城边外驻牧。从此,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都属于兀良哈地区。他们的西迁,为科尔沁部奎蒙克?塔斯哈喇系大规模迁徙提供了条件。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达延汗死后,大汗权力衰弱,导致漠北兀良哈万户的反叛。明嘉靖三年(1524年),反叛活动波及到漠南地区。在这期间,成吉思汗次弟哈布图?哈撒尔14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一系以及内喀尔喀五部封建主们,科尔沁部与察哈尔部相毗邻,战事不断,为躲避战乱,率部东迁驻于嫩江流域,嫩科尔沁部驻牧地开始固定。

    科尔沁部与察哈尔部相毗邻,不相和睦,无法控制争夺牧场的冲突,无法克服各部实力的发展,根本维持不了内部的平衡。嫩科尔沁东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年代。不过东迁的主体还应当是嘉靖二十六年,由奎蒙克(1547年左右)率领并最后完成的举部东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