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 顺治之路 > 顺治之路_分卷阅读_23

顺治之路_分卷阅读_23

800小说网 www.800xs.la,最快更新顺治之路 !

    多尔衮这才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这种事情有多么的不合适,咳嗽两声,岔开话题:“吴三桂降了,我军可以入山海关,叔父决定亲征。到时候,后方就交给你了。”

    福临点点头,神色一下凝重起来。多尔衮笑了:“叔父逗你呢。尽管将粮草交给兵部,琐事交给范文程,他们都很是能干。”

    福临想了想,道:“叔父,不要屠城。朕的要求便是,不可屠城。如果可以的话,也不要强行剃发。”

    这是福临第一次和多尔衮单独相处的时候自称朕,多尔衮也愣了一下,正色问道:“为何?”

    “没有必要。屠城只会让天下汉人小瞧我们,说我们是蛮夷。叔父带给我许多书,汉人遵从的是儒学,虽然有许多不合情理,可有一些是很有道理的。治理天下,靠的不是拳头,而是道理。而汉人崇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是不愿意剃发的。我们现在还不稳固,如果屠城,或者强行命令剃发,汉人们会对我们群起而攻之。现在李自成占据北京,若我们打出驱除民贼的旗号,反而会得到汉人的支持。当初大汗也是如此,才能得李永芳等人的鼎力相助。”

    福临口中的大汗便是努尔哈赤。当年努尔哈赤将孙女嫁给李永芳,重用他们,并做出承诺,让他们可以不剃发不易服。

    多尔衮道:“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八旗将士跟着我辛苦出征,若是没有点好处,那些旗主哪里愿意。”

    “所以我只是说不要屠城,不要剃发。”福临直起身子,看着他的眼睛,“虽然我很想说不要烧杀抢掠,不要淫j□j女,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为止不可能。”

    多尔衮是有野心的,他一直想着打下燕京然后迁都。福临很明白这点,也知道多尔衮不可能去屠杀京城的所有人。要让这些嗜杀的人做到不屠城,只能从难度比较小的燕京入手。

    多尔衮沉思良久,终于重重的点了点头:“能用汉人的法子来堵住他们的嘴,倒是一个好主意。好,叔父应承你,不屠城,不烧杀,不剃发。不过,这种事情需要一道圣旨,明日上朝,臣会向皇上请旨。”

    第二天,范文程上书,提议睿亲王多尔衮往定中原,多尔衮又请旨,立誓为杀贼正义之师,灭流寇,不屠城,不滥杀,不强令剃发。

    虽然这是明晃晃的做了xx又要立牌坊的节奏,却出乎意料的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很快,福临祭告太庙,多尔衮率军出行。

    此时,吴三桂已经和李自成在石河开战,多尔衮命令清军昼夜急行,只用了一昼夜的时间便抵达了山海关外,然后便停顿不行,逼迫吴三桂彻底投降才肯出兵。

    而此时的福临才明白,多尔衮到底为他做了多少。

    豪格被贬,一时间多尔衮在朝廷中如日中天,就算他出兵了,也没有人敢在后面动些什么手脚,就怕等他回来会遭受到打击报复。有多尔衮的威名在,也没有人敢对福临不敬。粮草方面,兵部有丰富的经验。不得不说,满清在入关之前,是一个战斗的民族,全民都为了多尔衮的出征尽力,就连朝堂的争斗都少了许多。

    难怪原版的顺治会对多尔衮这般痛恨。福临在圣旨上再次盖了一个戳后,终于理解了。多尔衮实在是光芒万丈,做为一个皇帝,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就都被别人遮掩掉,自然会心生不爽。而且,多尔衮实在是太能干了,没有了他,似乎朝廷的事务一下子多了几倍一般。

    另一方面,多尔衮稳住了阵脚,与吴三桂来了一次谈判,终于让吴三桂正式投降。为了表示清廷的重视,多尔衮答应吴三桂军可以不用剃发,又答应了明朝退到长江以南,在南京建都。于是,清吴联军,与李自成大战,赢得了山海关之战的胜利后,长驱直入,直逼北京。

    四月底,李自成仓皇撤离,途中也不忘记杀死吴三桂家人三十多口。五月初,多尔衮进入北京,明文武诸臣士庶郊迎清军入城。多尔衮进入皇城,看着巍峨的紫禁城,抚摸着金色的龙椅,心里百感交集。

    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现在正在他的面前,只要他愿意,他便可以端坐在上,享受万民朝拜。

    多尔衮仿佛被魇住了一般,无视周围的狼藉,一步步的上前,眼里闪烁着欲望的光芒。一个聪明的手下连忙跪倒在地,高呼:“皇上万岁!”

    多尔衮猛的从想象中清醒过来,皱了皱眉,几步走了下来,狠狠的一脚踹在了那人心口,喝道:“祸乱军心,拉出去斩了!”

    多铎一直看着自家哥哥的举动,见此情况,上前劝道:“二哥,此人说的也是实话。你有此大功,当仁不让的可以当皇帝!”

    多尔衮摇摇头:“这种话不能再说。传令下去,我们去武英殿议事。”

    皇帝,这个称呼的确是充满了诱惑。可是,如果他此时有了反心,两黄旗和科尔沁都不会袖手旁观,万一起了战事,受苦的是八旗兵丁。他们好不容易取得了胜利,总不能因为他的一己之私来使之前的努力付诸流水。而且,他是玉儿和那个可爱的孩子的主心骨,如果连他都只顾着自己,那一对可怜的母子会怎么样呢?

    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多尔衮给予的条件极为优厚,希望他能够率兵击败李自成。

    另外,多尔衮还令军民给崇祯帝发丧,命原来明朝的内阁、部院诸臣和满洲的官员一起办事。又忙着给殉国的妃嫔们治丧。在南京,福王朱由菘即位,改元弘光。

    这场战争,死伤惨重。从明面上看,是清廷胜利了,可实际上最大的胜利者是吴三桂。

    清廷封了他平西王,南明封了他为蓟国公。一时间,他左右逢源,成为了报国复仇的纯臣。而清廷因为“杀贼”的旗号,又没有屠杀,没有下令剃发,也得到了许多亡明士大夫的赞美。福临读着多尔衮写给他的信,忽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这个世上,要顺顺利利的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拳头要硬;第二,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阴谋诡计可以用,但阳谋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第二十三章

    终于站在了北京的土地上。

    紫禁城巍峨雄壮,金碧辉煌。在夕阳的映照下,凝重而壮观,简直是如同仙境。

    这里,即将成为他的。这个天下,全都是他的!福临的呼吸忽然粗重起来。做为一个男人,天下尽握的感觉实在是太过诱惑,让福临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豪情。

    自从占领了北京后,清廷便想着迁都。多尔衮一直留在北京处理相关事宜,并派了辅国公屯齐喀等人去盛京迎驾。同时,他还忙着修整被战火波及到了的紫禁城,同时要抚慰北京极其周边的民众。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准备以及长途跋涉后,福临终于名正言顺的入宫,祭告天地后举行登基典礼,大赦天下。加封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免行叩拜之礼。另加封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和硕英亲王,多罗豫郡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

    一个新王朝的奠定是异常辛苦的,福临小小年纪,却一丝不苟的参与了所有祭拜、赐宴等仪式,累得随时随地都能睡着。

    “来,叔父抱着你。”下朝的时候,见小皇帝已经开始摇摇晃晃了,多尔衮心疼,一时间忘记了这是在燕京的大殿,还像以前那般准备抱着皇帝走。

    福临点点头,小手一伸,多尔衮将他抱起来,发现居然没有重多少,不由得唠叨道:“皇上正在长身体,可要多吃些才好。”

    福临搂着他的脖子,很乖巧的回答:“叔父那么久不在,我有想叔父嘛。”

    “叔父也想皇上。”多尔衮心里一片柔软,“等有空了,叔父带皇上去街上玩。燕京可比盛京热闹多了。”

    “嗯,说好了哦。”福临将脑袋埋在多尔衮的肩膀里,两人就这么无视旁人的往内宫走去。一干宗室大臣们对这君臣二人的种种肉麻行为早就习惯至极,倒是一些刚刚降清的明朝臣子目瞪口呆,心内鄙夷这种蛮夷的做法,嘴上却不敢说出分毫。

    此时的叔侄两个,却在悠闲的逛着御花园。多尔衮这些日子战功赫赫,自然也想与人分说,正好福临也好奇,连连发问,引得多尔衮不管大事小事都讲给他听,说到精彩处时,福临不由得拍掌叫好,一派天真的少年模样。

    多尔衮不禁摇头道:“皇上,在别人面前,可不能这样,会让臣子们小看的。”

    福临心里一暖,刚想说些什么,就听到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奴~才~见过皇上,见过叔父摄政王~~”

    两人扭头,却见是豪格。之前福临登基之时大赦天下,豪格也放了出来,只是依旧是一个光头阿哥,没有任何封号。

    不过就算如此,他也没有必要自称奴才的,他的这声“奴才”明显就是用来讽刺福临和多尔衮,毕竟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若是他都成了奴才,那福临和多尔衮也好不到哪里去。

    “大哥!”福临感受到多尔衮身上明显散发出的怒气,当即甜甜一笑,“你是进宫看乌拉那拉太妃的吗?”

    豪格一愣,伸手不打笑脸人,他也不至于没有风度的去和一个笑得甜蜜的小娃娃计较,便点点头,又阴阳怪气的说:“我不过是个庶民,是没有资格进宫的,还请摄政王和皇上勿怪。”

    他故意将摄政王放在皇上之前,多尔衮皱了皱眉,道:“大阿哥不用妄自菲薄,只要你安分一些,皇上自然不会亏待你。”

    “皇上亏不亏待有用吗?只要摄政王一句话,皇上还不是照听?”豪格瞥了眼福临,“小九弟,你还是一直不要长大比较好些。”